前言:別只看煙霧,看不見的成分才是真相
電子煙(Vape)風靡全球,成為許多吸菸者的替代選項,也吸引大量年輕族群。然而,當一口口香甜煙霧吸進體內時,你是否曾思考:這些霧氣裡究竟藏了什麼成分?又會在體內造成什麼樣的變化?
本篇文章將從化學與毒理學的角度出發,深入分析電子煙煙油的主要成分、加熱後可能產生的化學反應、與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,幫助你建立一個科學且理性的認知。
一、電子煙的基本組成結構
在進入化學成分分析前,先快速理解電子煙的運作原理:
- 煙彈(POD)/煙油儲存槽:儲存含尼古丁與香精的液體。
- 霧化芯與加熱絲:加熱煙油,使其轉變為氣霧(Aerosol)。
- 電池與控制晶片:控制加熱功率與輸出時間。
- 吸嘴(Drip tip):用戶吸入霧化後氣體的部分。
整體而言,電子煙是利用電熱元件將煙油加熱至200~300°C,使液體汽化,並非燃燒。雖然少了燃燒產生的焦油與一氧化碳,但霧化後的氣體仍含有多種化學物質。
二、煙油的主要成分分析
電子煙煙油的組成因品牌、口味、濃度而異,但一般可分為以下四大類:
1. 丙二醇(Propylene Glycol, PG)
- 比例:通常佔煙油的30~60%。
- 用途:為常見食品與藥品添加劑,主要功能是載體溶劑,能攜帶香味與尼古丁。
- 特性:無色、無臭、吸濕性強,有喉嚨刺激感。
- 風險:
- 在高溫下會分解為甲醛、丙烯醛等潛在毒物。
- 長期吸入可能引發喉嚨乾燥、咳嗽等不適。
- 對氣喘或過敏體質者可能產生刺激。
2. 植物甘油(Vegetable Glycerin, VG)
- 比例:通常佔煙油的30~80%。
- 用途:提供濃郁煙霧與甜味感,是煙油的主要體積來源。
- 特性:黏稠度高,常用於食品、保養品中。
- 風險:
- 高溫下也可能產生有毒氣體(如丙烯醛)。
- 黏稠性會影響霧化芯壽命,可能導致乾燒與焦化問題。
- 部分使用者反應吸入後胸悶或頭暈。
3. 尼古丁(Nicotine)
- 濃度:依品牌、區域法規不同,常見有 3mg/ml 至 50mg/ml。
- 形式:
- 自然遊離型(Freebase):吸收較慢,但「喉嚨感」強烈。
- 尼古丁鹽(Nicotine Salt):吸收迅速,口感平滑,流行於近代POD系統。
- 風險:
- 高度成癮性,可能影響腦部神經傳導與多巴胺系統。
- 對未成年者、孕婦、有心血管疾病者具顯著風險。
- 過量攝取可能引發噁心、暈眩、心悸等症狀。
4. 香料與添加劑(Flavorings & Additives)
- 種類:水果、奶油、薄荷、甜點、酒精類、飲料口味等數百種。
- 來源:大多為食品級香精,但並非設計為「吸入用途」。
- 潛在問題:
- 某些香料如「奶油香精」含有雙乙酰(Diacetyl),與「爆米花肺」有關。
- 加熱下會與PG/VG反應產生含氧有機物、醛類等刺激性氣體。
- 香料濃度過高會增加肺部與黏膜負擔。

三、電子煙氣霧中的次級化學物質
電子煙與紙菸不同之處在於「不燃燒」,但這不代表它不產生化學變化。當煙油在高溫下霧化時,會形成所謂的氣膠(Aerosol),其中可檢出多種潛在有害物質:
物質 | 可能來源 | 健康風險 |
---|---|---|
甲醛(Formaldehyde) | PG/VG加熱分解 | 呼吸道刺激、致癌 |
丙烯醛(Acrolein) | VG分解 | 強烈刺激性、與肺部病變相關 |
揮發性有機物(VOCs) | 香料、添加劑 | 吸入毒性、神經系統影響 |
重金屬(鉛、鎘、錫等) | 加熱芯材質釋放 | 累積性毒素、腎臟與神經系統損害 |
亞硝胺類(TSNAs) | 尼古丁氧化 | 已知致癌物 |
PM2.5細懸浮微粒 | 煙霧粒子 | 肺部沉積、誘發慢性病 |
這些成分的濃度視產品質量、煙油品質、加熱功率與使用頻率而異。有研究指出,某些劣質煙油或自行混合的煙油,其毒物濃度甚至不亞於傳統香菸。
四、化學反應機制簡介:電子煙中的「熱解」與副產物生成
當煙油加熱至約250°C時,PG 與 VG 會經歷以下反應:
丙二醇(PG)熱解反應:
- 可能產生:
- 甲醛(HCHO)
- 丙烯醛(CH₂CHCHO)
- 乙醛(CH₃CHO)
這些均為醛類化合物,對呼吸系統具有強烈刺激性,並具致癌性。
植物甘油(VG)熱解反應:
- 常見產物:
- 丙烯醛
- 丙酮
- 甘油氧化產物
尤其在乾燒(無油狀態下加熱)情況下,煙油會被瞬間高溫熱解,產生大量揮發性有機毒物。
五、市售煙油與非法煙油的差異
項目 | 合法煙油 | 非法/自調煙油 |
---|---|---|
成分來源 | 有標示、食品級香料 | 來源不明、添加物多 |
尼古丁濃度 | 合法上限範圍內 | 容易超標 |
重金屬監控 | 多數品牌會檢測 | 幾乎無任何檢驗 |
氣味調整 | 滿足標準安全值 | 可能過度香化 |
非法或自調煙油的最大問題在於無監管、無品管,且多為高尼古丁濃度(如60mg/ml以上)以強化「擊喉感」。若長期使用這類煙油,可能造成更大健康隱患。

六、電子煙中的常見誤區與迷思
❌ 「食品級香精就一定安全」
食品級香料只保證「食用時」安全,不等同於加熱吸入時也無害。吸入氣體會直接進入肺部,無法經由胃酸分解,對身體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。
❌ 「電子煙沒有焦油就不會致癌」
雖然沒有傳統紙菸的焦油與燃燒產物,但加熱後的化學副產物(甲醛、丙烯醛)亦為潛在致癌物。長期吸入仍具風險。
❌ 「香味煙比較無害」
水果、奶香口味的煙油往往添加了更多的香料與添加劑,某些「奶香」香料(如雙乙酰)已被證實會導致肺部纖維化等嚴重疾病。
七、健康單位與研究數據觀點
- 美國 FDA:要求電子煙產品需申請上市前審查,並指出部分煙油可能含有未標示之有害物質。
- 英國公共衛生署(PHE):雖肯定電子煙比紙菸「減害」,但強調其非無害,僅建議用於戒菸輔助。
- 台灣衛福部:禁止含尼古丁煙油販售,將電子煙視為藥品管理,無核准產品不得上市。
🔬 研究指出:
長期使用高濃度尼古丁鹽的電子煙使用者,其血清尼古丁濃度可與每天抽一包紙菸的吸菸者相當,甚至更高。
八、結語:知道你吸進的是什麼,才有選擇的權利
電子煙雖然是相對減害的替代品,但「相對」不等於「安全」。你每天吸入的不只是香甜的氣霧,還包括一連串化學反應後的產物——這些物質對身體的影響,仍有太多未解之謎。
若你是以戒菸為目的使用電子煙,請謹慎選擇煙油品牌、控制使用頻率,並定期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。而若你是非吸菸者或未成年人,請勿因為口味或潮流而接觸電子煙——因為你可能正將自己暴露在一場未知的化學實驗中。